《金刚经》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指什么? - 知乎

迄今看到对金刚经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最好解释,否则不通梵文是明白不了。

我:atman;人:pudgala(补特伽罗);众生:sattva;寿者:jiva。这几个词儿的在佛教/印度教当中是常用词汇,有丰富的哲学意涵,把它们意思搞懂就就明白了四相。另外我感觉佛祖在此处暗含了对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的三观的批判,像atman跟jiva,都是婆罗门教信仰的概念。就是执于我。

值得一提的是atman本意是呼吸,跟英文的breath同源,来自古印欧语代表呼吸的词根

==原文转自知乎答主"井木犴"==
被浏览
163,801
平庸至极

我体会到的是经文在从四个角度,四个属性上否定我见。


我相【ātma-saṃjñā】:阿陀曼,真我

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身心主宰,类似ego、pureself之类。

属性:自我

阿陀曼作为佛教"非我"论最主要的靶子,有两大作用:

1.统一身心,使我成为我

2.主控身心,使身心我所

如果这种"东西"存在,能从两大作用推知它至少有两大特点:自存、自主

这意味着"真我"不可能受制于外界的因缘和因果,与佛教"缘起论"为基础的世界观格格不入。

有时"真我"它也"梵我如一",称为神我。但那只是"真我"的必然推论,因为一样东西若能自存、自主,就一定是超然的属性。


人相【pudgala-saṃjñā】:补特伽罗,趣我。实体化的人格意识,思维和行动习惯,person、personality之类。

属性:社会

比自在的"真我"弱一些,这个"人我"或是业的造作者和承担者,是不断受习气熏染的。

因而穿梭于六道中,于各个躯壳间进出,在不同时间里具有各色相异的形态。

而今天从实用的观点来看,三界六趣其实都是人界人趣,都是人类社会和社会中的人格的反映。

因而"人我"是从社会角度抽象和安立的关于"我"的概念。

佛教也有五道或者六道的概念,但这个穿梭于六道的补特伽罗,就备受争议了,至少在《金刚经》里是否定其存在的。

业在轮回,不需要脑补、抽象并设立一个"做业者"或"受业者"或"轮回者"。


众生相【sattva-saṃjñā】:萨埵,有情我,含识。活物,活着的,生命的,生命存在,sentient being、living being之类。

属性:活的

含识,即能了知,即具有体验感。这很重要,以至于可以作为生命判别的独立标准。

确知"我在"的,不是"我思",而是"我思感"。

比如一台电脑,它也能从环境接受信息,能储存、读取和运算,有各种接连不断的行为指令符,甚至能学习模仿人类以假乱真。

它色、受、想、行四蕴皆齐。唯独不确定的是,它是否觉醒了自我,如人一样有体验感,是不是含识,属不属于有情众生。

但是把"识"这种功能抽象成一种独立的存在,把识当做"我",就又落了窠臼了。


寿者相【jīva-saṃjñā】:命,命我

支持生命,命根,源泉,种子,生命灵气,life span之类。

属性:生命

它强调有某种"东西",区分着有生命的跟没生命的。古今中外这类学说也是屡见不鲜了,尤其是各种古医学和神秘学里。

而今我们也看到了,那些"生命灵气"的学说,"灵魂"的学说,在向我们不断扩大的对自然界的认知妥协了。


这些"相"其实就是"想",其它译本有翻译成"想"的。是指通常情况下、固有的、处于底层的、错误的、招致烦恼的、定势的思维,是一些顽固的习气呢。

无"四相",就是去掉一切对"主体"的惯性执着。

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预设什么生命的概念、生命生死的概念、生命形态的概念、生命源泉的概念等等。

为什么不要预设呢?

因为我们所讨论的对象是缘起缘生无常、苦、空、无我的。


此外还有:那罗、摩阇、摩那婆、弗伽罗、时婆、布洒、善斗等等各式各样名称的"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