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楼台烟雨中 — 刘亚丽书法创作浅论

【族兄沈林沼博士原创】
古时候,书法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似今天这般高大上的感觉。较为相近的活儿比如像收钱代文盲修一封家书,或过年写写对联等。书法家之成为职业,大抵不过近几十年的事罢了。

中国书法的职业化道路,少不了受日本的影响。日本书道,从千百年前开始随着汉字的转化过程而显露艺术化趋势。书道家的职业化演变历史颇似茶道和花道,大多以开馆授徒的方式传承至今。而在中国,这些都是历史的空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古代书法,如同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更多是停留于形态美的世界里,而在纯艺术化乃至职业化层面上,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为止都缺乏真正的社会需求。

五年前就打算写一点关于刘亚丽书法的文字,迟迟下不去笔,总是感觉不成熟。她不成熟,我也不成熟。
我日常总对身旁人说,书法者,小器也。那么什么是大器呢?答:通过书法而悟道的过程,大器。

悟道乃禅定。参禅有无数法门,书法可以是其中之一。早年看刘亚丽的书法,篆隶楷行草中,我最喜欢她的隶书,但却隐隐感觉她的行书其实才是最有悟性的。刘亚丽的隶书出于她自己独创一门的"天蚕字体",几十年如一日,便也到了稳妥的地步。纵观当今整个书坛,能开山立腕儿自创书体如斯者,终究几人?另一方面,行书的世界,实在太深奥了。因为有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的存在,犹如太行王屋二山,断了后世所有人会当凌绝顶之念。不过,长年来我一直坚持认为,行书的世界才是距离禅法最近的,因为它讲求的正是外能离相,内不着相。

不是所有的书法家都有缘踏上以书法创作而参悟的道路,所以弥足珍贵。

经历了这些年的磨练,现在我看到的刘亚丽作品,不啻比以往成熟了,而且通透平和了许多。或许表面上个性淡泊了些,但无疑提高了成熟度。只有艺术的成熟度,才能让我有所感悟。这就如同爬山,彼此从不同的路登上来,在山顶,看到同样的天地。

用文字描写禅,本来就荒谬。用文字描写刘亚丽的书法,或许并不亚于这种荒谬。我看她近期的作品,外观上讲,天蚕体的隶书越发的恬静随和了;而行书呢,则多了些率真甚至是无形。我想,她内心必定是更加超脱了。只有超脱的人,才能过上风清云淡的日子。

自中国文字的书写脱离了刻刀而归于笔墨之日起,受中国式象形字体的制约,为了更加清晰完美地表达文字的内在意义和属性,所有的书写形式,都力求把字体写得"好看"。因为,好看,排在世间美学标准的第一位。书法是什么?书法就是把本来没有长相的字,写好看了。从相貌平平到相貌出众美若天仙,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然而,无论好看的字还是不好看的字,它们永远都停留在一个"相"上。这个通常词义上的"表"和"相",其实也就是佛法中狭义的"相"。

外能离相是为禅,内能不乱是为定。禅定原本是这么来的。按《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两千年多来,人们不断追求的"好看"的字,是不是真的就是好看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如何对"相"的理解了。书法中的"相",是架构,形体,笔力,笔锋,笔势等等,所有这些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达到观赏层面上的审美要求和标准。佛法中的"相"可以简单理解为外在表象,而"破相"却恰恰与此相反。如果具体到书法的世界的话,它是指不介意于以上诸多形态层面上的美学要素,而是脱离或者超越了规范与模式化的体系后,组建出另一种和谐而又平衡的状态。我以为刘亚丽做到了这一点。看她现在的字,往日的文雋之风与秀美之气锐减,做到了几分"无我",由"无我"而衍生出了"无相"。我们知道,"无相"就是"破相"的最好方法。

说说刘亚丽书法的心性。"无相"的世界是由什么支撑的? 答案是,心性。换句更准确的话说,无相的基础是心性。曾几何时,世上开始流行起了心学。所谓心学,无外乎心相之学,与心性之学不是同一个级别。心性之学讲得最透彻的,依然是禅宗,所谓见性明心之法门也。所以,书法中的心性,说穿了就是禅修功力的体现。刘亚丽书法的心性,我以为是在于她开始真正悟出了"破相"与"见性"的相互关系及内在意义,从而使她的创作得以提升到白云在天水在瓶的层次,也正是基于她对"相"的理解和对"心性"的修为,才创造出了当下自身书法的新境界。将无形的参悟付诸于有形的实践,是一件何其高难的事情,就一个书法家而言,这是一种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然后再回归形而下的轮回。同时,也是一种世所罕见的成功之路。

"破相"不是为了追求"相"层面的完美,而在于心性的圆满。如果再武断一些地说,我以此完全可以印证刘亚丽书法创作的成就,已经达到了这一层。能够从书法这样一种如此"外相性"的艺术破门而入,谈何容易?它所需要的除了禅法精进之外,难道否定形式主义的勇气,不值得褒奖吗?

拘泥于书法的形式美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相"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当今书坛懂得这个道理的书法家也许不少,但,能完成蜕变的人,真不多见。书法家作为一种职业,它的难度由此可想而知。古人写字,更多的是考虑表现它的魅力和意义,而极少考虑过它的商业价值。传统艺术中字与画的市场差距大可证明这一点。

以书法而悟道,想必一定有许多人都尝试过。这是一条艰难的路,搞不好一辈子就荒废了。如水底捞月镜中观花,大概是需要些慧根灵性的吧。刘亚丽的成功之路,或许能为很多人提供宝贵的启迪与开示。我想,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们,或许也有着同样的取经旅程。

从楼台到烟雨,我很高兴刘亚丽完成了她的蜕变。接下来该会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大彻大悟的境地了。无疑,这个阶段肯定和以往的修行方式大有不同,如果有缘的话,我们一起参学吧。

沈林沼
中东华人收藏协会会长
201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