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猫城记》读后感

老舍这部小说读得顺畅。一来不需要查考什么,二来是以我的母语北京话写的,没生词儿。老舍是旗人,正根儿老北京,怹那会儿的民国北京话跟我们文革后说的还是有点儿不一样,风格典雅,用词跟句式也稍有差别。现而今我这辈儿的北京人能跟老舍先生那么似的说话的不多见了,下一代就更甭提。我的挚友、本地北京大哥樊爷,西城人,跟英国好些年,说起来话来有老舍之风。可以这么着说:以老舍小说里头的北京话作为普通话是完全可以的,一点儿也不跟我平时说似的的那么土、侉和糙。如今所谓普通话是以“典范白话文著作"为参考,范围宽,不限于老舍的北京白话,更象是解放区的风格。

瑕不掩瑜的说,这部小说独白啰嗦、结构松散,也因为是基于虚构的火星猫国而显得缺乏真实感。啰嗦于我则无所谓,因为旗人说话就是那样儿的,我看着反倒亲切,仿佛跟上述樊爷扯着闲篇儿(他不是旗人,得其神韵)。于外地人怕是一个文化barrier?

跟《1984》一样,《猫城记》是一部伟大的寓言,也是一部伟大的预言。它以北京话特有的幽默笔触,辛辣地批判了中国人自私自利的民族性和人性的沦丧。当然,他用了不少的夸张,这让我觉得,1932年的民国应该还不至于如此,而老舍其实是按着文化衰落、人性沦丧这个趋势有意无意做了某种对未来的预言。既然是夸张的寓言,setting选在火星,他在小说中描述的那些个事儿大多并没在民国发生,或者程度完全不一样。但这不要紧,因为他描述的这个事儿的趋势是在的,而且好多是在我朝精彩地、悲剧地应验了。

猫国人由于人人自私到了极点,毫无人格、诚信和担当,以偷抢为天经地义,所以私有财产得不到保护,经济凋敝。其主要产业就由有势力的官宦把持,而这些势力人物也尽可能地互相抢。-- 象不象?从上到下都是如此。上头偷抢老百姓的财产(以种种合法非法的名义如高税收、兼并、强占)、偷抢外国的东西(知识产权、贸易不平衡),老百姓有手段的也各据势力彼此偷抢,再不济的就是假货、山寨、高仿、诈骗,没手段的也不忘了占小便宜。猫国每个人都是爱占便宜的 :-)

猫国最终没有什么私人产业了,能活着的要么是官,要么是官的亲戚朋友,也就是都食利于官。这也算他们的“国进民退"!

猫国的学者依附权贵、文人相轻、空谈救国、贪财好色,恐怕也是于此天朝很多文人的写照。

猫国面临外国优势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威胁,也有过图强自新的想法,但老年人食古不化,中年人敷衍凑合,青年人只跟外国学点儿洋文、服饰之类皮毛,任何变革都动摇不了这衰落文化的根本。这也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有趣的是,他讽刺了拒绝外来文化、把外国人说成是万恶之源的老猫人,他也吃迷叶(类似鸦片,外国人传入猫国,但外国人自己不吃),“因为迷叶是自外国传来的,所以他觉得吃迷叶是给外国人丢脸,不算他自己的错处。" 这种不也是某种普遍现象吗?

而猫国人从上到下特怕外国人,乃至那些掌握迷叶资源的大官儿雇请外国人帮他们看着产业,“我"无论走到哪儿,猫国人都以能跟我套上磁为幸,需要我给他们壮声势、助场面。但是,他们却对“我"作为文明地球人的人道主义观念充耳不闻。猫国的兵不仅军纪涣散,偷抢奸杀(这倒是民国景象),而且内战内行,不敢打外国人。小说结尾,唯一的一个爱国者小蝎带兵抵抗侵略,却被自己的士兵追杀,因为别的部队包括系红绳儿的都见了敌人扭头就跑,小蝎却让他们去拼命。而今我朝的兵虽然有军纪(因为不是乱世),但自1988年以来也是30年不敢打外国,连对印度菲律宾都不敢朝天放一枪,却舍得拿军队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老舍讽刺猫国人的内斗和惧外到了这种程度:外国人打来了,军人抢着去投降争头功,为了抢先,他们甚至彼此攻杀。结果被瞧不起猫国人的矮子猫人(似乎是影射日本人)把军头儿全杀了,当兵的一哄而散。以他们人数上的压倒优势,如果群起抵抗,矮兵是没机会的。这是满清入关和南京屠杀的真实写照。后来矮子猫人把大批猫国人活埋了,而零星的抵抗还是有的,却仍然是三五一伙的单干,拒绝合作,被各个击破。而最后两个猫人被抓住时候却互相打着。矮兵把他们俩关笼子里,最后互相咬死。

老舍把猫国的货币单位称为“国魂"。这是在讽刺中国人就认钱儿。猫国的人麻木冷漠自私到了极点,出了灾害也不相救,“我"只好拿出国魂来雇他们搭救下雨被破败的墙壁压在下头的人。而猫人又最会占便宜。他搬走块儿砖,拿走你一个国魂就跑了。。。而历次被“我"救了性命的猫人也不懂得道谢就撒腿就跑,因为他们不相信别人有帮助自己的善良的动机!我感觉这种麻木不仁跟冷漠自私古来就有,民国时候也一样,只是兵荒马乱的,又是在老舍这样的知识分子眼中,看着比较严重。反倒是我朝49年以来曾经在党的教育下有所好转,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等泯灭人性的运动和文化的冲击,这点儿起码的善良和诚实也没有了,而且目前来看是一个人性恶化的趋势 …… 如文中说:“皇上没有人格,政客没有人格,人民没有人格"。

有意思的是,老舍似乎预见到了中国人对于教育的错误认知导致的乱象。他笔下的猫国,小学生上学头一天就被授予了大学文凭!当地人解释说:“在新教育初施行的时候,我们的学校也分多少等级,学生必须一步一步的经过试验,而后才算毕业。经过二百年的改善与进步,考试慢慢的取消了,凡是个学生,不管他上课与否,到时候总得算他毕业。可是,小学毕业与大学毕业自然在身分上有个分别,谁肯甘心落个小学毕业的资格呢,小学与大学既是一样的不上课?所以我们彻底的改革了,凡是头一天入学的就先算他在大学毕业,先毕业,而后——噢,没有而后,已经毕业了,还要什么而后?" 而且,“在统计上,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数目在火星上各国中算第一,数目第一也就足以自慰…… 皇上喜欢这个办法,要不是他热心教育,怎能有这么多大学毕业生?他对得起人民。" 以老舍这部小说讽刺中国人在教育上的盲目攀比心理以及现而今大学的滥招,是不为过。猫国的“不上课"影射的是现实中的学无所用。

《猫城记》的最大亮点之一是老舍对党和布尔什维克的讽刺。在猫国,搞政党是瞎起哄,所以党被称为“哄"。布尔什维克被影射为“大家夫司基哄"。大家夫司基就是共产主义。而马克思成了“马祖大仙"。猫国的很多热血青年成了马祖大仙的信奉者跟“大家夫司基哄"的followers。为了信仰不惜嚷嚷要杀了老爸,却又怕从此吃不上迷叶了(而毫无对父亲的感情)。老舍讽刺说:“我们的大家夫司基的信徒一着急便喊马祖大仙,而马祖大仙根本的是个最不迷信的人。" 这是某党念歪了马列经,简直是预示着毛泽东崇拜的出现。大家夫司基在猫城实践中是平均主义。什么都要平均,否则,“大家夫司基的信仰者是很会杀人的"。大家夫司基呈现某种共产共妻的味道。

对于“大家夫司基哄"如何以某种貌似高尚完美的理论夺了权,夺权以后的情形又如何,老舍的寓言/预言是:“哄越多人民越穷,因为大家只管哄,而没管经济的问题。末后,来了大家夫司基——是由人民做起,是由经济的问题上做起。…… 居然杀了一位皇上。皇上被杀,政权真的由哄 -- 大家夫司基哄 -- 操持了;杀人不少,因为这一哄是要根本铲除了别人,只留下真正农民与工人。杀人自然算不了怪事,猫国向来是随便杀人的。假如把不相干的人都杀了,而真的只留下农民与工人,也未必不是个办法。不过,猫人到底是猫人,他们杀人的时候偏要弄出些花样,给钱的不杀,有人代为求情的不杀,于是该杀的没杀,不该杀的倒丧了命。该杀的没杀,他们便混进哄中去出坏主意,结果是天天杀人,而一点没伸明了正义。还有呢,大家夫司基主义是给人人以适当的工作,而享受着同等的酬报。这样主义的施行,第一是要改造经济制度,第二是由教育培养人人为人人活着的信仰。可是我们的大家夫司基哄的哄员根本不懂经济问题,更不知道怎么创设一种新教育。人是杀了,大家白瞪了眼。他们打算由农民与工人作起,可是他们一点不懂什么是农,哪叫作工。给地亩平均分了一次,大家拿过去种了点迷树;在迷树长成之前,大家只好饿着。工人呢,甘心愿意工作,可是没有工可作。还得杀人,大家以为杀剩了少数的人,事情就好办了;这就好象是说,皮肤上发痒,把皮剥了去便好了。这便是大家夫司基的经过;正如别种由外国来的政治主义,在别国是对病下药的良策,到我们这里便变成自己找罪受。我们自己永远不思想,永远不看问题,所以我们只受革命应有的灾害,而一点得不到好处。人家革命是为施行一种新主张,新计划;我们革命只是为哄,因为根本没有知识;因为没有知识,所以必须由对事改为对人;因为是对人,所以大家都忘了作革命事业应有的高尚人格,而只是大家彼此攻击和施用最卑劣的手段。因此,大家夫司基了几年,除了杀人,只是大家瞪眼;结果,大家夫司基哄的首领又作了皇上。由大家夫司基而皇上,显着多么接不上碴,多么象个恶梦!可是在我们看,这不足为奇,大家本来不懂什么是政治,大家夫司基没有走通,也只好请出皇上;有皇上到底是省得大家分心。到如今,我们还有皇上,皇上还是‘万哄之主’……"

这段儿神来之笔把天朝几十年写透了,而老舍写这段儿的时候是哪年?1932!老舍就冲这个,就是死路一条!他不跟着国府去台湾,是太天真!他把党看得太透了!“是由人民做起,是由经济的问题上做起",是以均贫富来获得贫下中农的支持。杀人如麻,天天杀人,但是党其实并不是工人农民,而是“混进去"的一帮人来领导,结果就是“天天杀人,一点儿没伸张了正义"!而党(尤其是毛)又“根本不懂经济问题"。农业弄成了大饥荒,“大家只好饿着"。工人的工作、待遇不错,但是岗位很有限,人口大多数还是农民。中国的历次革命,都成了瞎折腾、“找罪受"、“起哄",从对事改成对人,排斥异己、党同伐异,而最后的终局,革命领袖也成了事实上的皇帝,虽然有点儿“接不上碴儿",但大家一头儿唱着“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头儿哼着“毛主席是我们大救星",并“不足为奇",因为“大家本来不懂什么是政治"!

写得太妙!难道不是第一流的黑色幽默!

而“有皇上到底是省得大家分心"也是大妙!中国人还是习惯有个皇上的 …… 复辟虽有阻力,定于一尊总是那么简单易行 ……

《猫城记》里甚至出现了文革中才有的学生打死老师的骇人场面,描写了青年学生的轻浮、傲慢、无知和冲动,俨然就是红卫兵了。

《猫城记》还间接地批评了女性,至少是在猫国的劣质文化下的女性,无论是以“公使夫人"为代表的老派妇女的陈腐观念,还是以“迷"、“花"等姑娘为代表的新派女青年的肤浅虚荣。老派妇女把女人当作男人的附属品,以身体换来男人的供养,时刻以道德楷模自居对他人指指点点。公使大太太指责一个小妾的理由竟然是:她追求新潮,不要彩礼,让公使“白玩儿";她在公使死后牢牢看着八个小妾,以免她们在外风流,而这样做的经济目的是向皇上请赏;她不吃“迷叶"不是出于正派,而是为了显示作为公使夫人随从外国人的高尚风俗。而新派女青年对于外国的先进文化也只去关注人家的化妆品、模仿人家穿裤子和高跟鞋。前者的观念,至少我们这代人很多女性心中仍然根深蒂固,甚至包括大城市女性;而后者的这种情形,也是常态,很多女性对大局向来不关心,只是爱攀比捯饬穿戴,以及吃吃玩玩儿。可见80年来也无甚进步。而在公使的家庭中,哪个妻妾一旦生了孩子,就被嫉妒的其他妻妾们找机会杀死,使得他一个孩子也没活下来。这简直在说“最毒莫过妇人心"。老舍的时代,大概批评女性是可以这么直接的,现在没人敢说了。

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格,并且阐明了:中国真正的危机是人性的危机。有了人性才谈得上文化,有了文化才谈得上政治。今之学者,由于不懂文化,更不了解人性,空谈政治,乃至宣传西方民主救国,可谓缺心眼儿和祸国殃民。必须拯救人性、人格,从上到下能有自尊,能有诚信,能有廉耻,国家才谈得上别的。否则,一旦没有了绝对权力的控制力,就会出现社会的大崩溃。妥协、合作、互利、和平,都要在人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说,中国的真正危机是人性的危机,而对于如何拯救人性,恐怕也是没有办法的。有些事儿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