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扎堆尽兴吸毒 中国官方为何会定性为“圈子文化”
中国近代思想家鲁迅在其《孔乙己》中描写主人公孔乙己进酒店喝酒,被众人取笑又偷人家东西时回辩到,"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用"偷"和"窃"来区别读书人与他眼中的下里巴人,一字之差的传神,将他的观念与思想认知鲜明刻画。
.用词的分野,会区分境界的不同,可以用来划分身份领域等,选取什么样的词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体对外在事物的认知。
近来,中国大陆明星集中被曝出吸毒,舆论的鞭挞自然是不会缺席的。中国官方媒体也发表评论,并将之称为是"圈子文化"。娱乐明星的圈子,这是事实,但是否可以将这一娱乐圈比较司空见惯甚至带有传染性的现象称为文化,是值得商榷的。
圈子"文化"?
针对中国《法制日报》将明星吸毒归为"圈子文化",有评论指出,"别任何东西都叫文化。吸毒就是吸毒,别瞎叫圈(juan)文化,圈(juan)风气(歪风邪气)而已。别玷辱文化两个字"。
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8日,中国大陆影星陈羽凡刚过完43岁生日,便以一条"吸毒被抓"的新闻结束自己的演艺生涯。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微评指出,涉毒者最丑,一旦涉毒就该付出沉重的代价,选择吸毒就是选择与魔共舞。
这不由让人想起此前中国落网的一票吸毒明星:柯震东、满文军、宁财神、房祖名...纵观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明星吸毒事件确实不是新鲜事件。明星吸毒的背后,有称是有压力,有称想找灵感,亦有称是为了寻求刺激。究竟是什么促使明星尤其是年轻明星吸毒?以下是被普遍接受的解释,"跟普通人相比,明星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也有很高的收入,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他们容易忘乎所以,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
"尽兴"吸毒
而一旦沾染冰毒等吸食方式简单的毒品,吸毒者就很容易在聚会的场合想到它,得这样才能"尽兴"。目前有些国家的大麻合法化也让一些明星产生误解,认为大麻可以作为烟草,冰毒可以作为药品,用这种错误的认知方式为吸毒行为找理由。
明星吸毒,有主动为之,也有半推半就。人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介质叫多巴胺,能让人产生幸福感。吸毒的人多巴胺分泌会减少,要想让自己有一定幸福感,就必须反复吸毒。毒品会逐渐影响大脑的神经中枢系统,‘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
在明星人群中,因为社交更多,也更强调"尽兴",这为吸毒埋下潜在的隐患,吸毒者也可能传染其他人,人数增多后还会相互影响。
其中,互联网的作用,是比较重要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互联网广泛使用以来,社交网络的作用一直在被强调。无可否认,社交网络对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以及明星之间的互动与传播十分重要。不过,单是社交网络,或者明星之间的传染,似乎并无法让吸毒变得如此集中和快速发展。今日,明星吸毒的集中被爆,依靠的不是偶尔的关联。
吸毒现象集中被爆,将明星吸毒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放置在了讨论的中心。有着不同背景与各异观点的明星与粉丝在这场吸毒与反吸毒的运动中聚集在一起。
明星的粉丝都是一些追星族,崇拜、模仿心理较强,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影响。明星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为他们所仿效。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需要意识到,没有粉丝买单、买票,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社会地位,所以必须要对他们负责。吸毒事件尤甚。
有专家表示,"明星应该知道追星族有些时候是非理性的,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产生偏差,就不是其个人问题,而会对一个大的群体包括整个社会产生恶劣影响。这与一个普通人吸毒的情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公众人物一定不能有越轨心理,这里说的‘轨’是内在价值观,是一种规则意识,当自己意识到某种行为不好时,就一定要避免,而不是非要等到触犯法律时再停止。"
"消声"的缉毒警察
再者,在明星吸毒事件不断被曝后,吸毒警察也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并认为,吸毒明星夺人眼球与缉毒警察默默牺牲背后的苍凉形成强烈反差。与之相对,明星吸毒也就更不能被原谅。
在中国,缉毒警察几乎每天就会牺牲一名。中国电影《湄公河行动》里面有句话: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在这个意义上,明星吸毒之后是否应该被给与复出的机会,多数会持否定的态度。
而如果针对吸毒事件,简单停留于圈子之间互相传染的解释,在社会学角度,未免显得单薄。香港犯罪电影《门徒》里面有一句话:吸毒是因为空虚,那么,究竟是毒品恐怖,还是空虚恐怖。影片中警方卧底阿力在完成缉毒任务后失去人生目标,领悟到人吸毒的原因是源自内心空虚。内心徬徨空虚的阿力情不自禁拿起毒品准备注射时,女主角晶晶走到他面前,将注射器丢进垃圾桶,用亲情的力量对空虚进行了救赎。
故而,在明星吸毒这一严肃的社会问题上,必须把吸毒的明星、明星效应、粉丝、毒贩子、缉毒警察等这些不同身份角色的群体全部考虑进去,才能真正理解"明星吸毒"问题背后的复杂性,以及背后的司法问题等,必须考虑这个链条上的所有的端点。
而将之称为"圈子文化",不管是从意涵还是表现上,显然,并不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