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

最初得知这部古希腊历史巨著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跟后来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写在一起,但其实际影响大于后者。这是因为希罗多德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历史之父",它这部巨著开西方史学之先河。我发现他的史书跟司马迁的《史记》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是开山大作,都是当时不多见的大部头巨著,而二者最初都没有标题,都是后人加的标题,而这个标题跟《史记》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翻译成中文是《历史》。

30年前我在北邮读书,平时课业很忙,从校图书馆借了《历史》,已经很旧了,厚厚的一本儿,读了不多就放弃了。这样其实也好,因为本书的内容涵盖庞杂,涉及历史、地理、神话、文化,要精读起来,一定要做广泛查询、检索、参考。这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浏览器上多开几个窗口就可以做到的事,在当时条件下是很难完成的。而这部书,是一定要精读的。

那么为什么希罗多德对西方史学的贡献如此之大呢?也许我们都听过所谓"唯物史观"跟"唯心史观"。我们听到无产阶级的代表高举唯物史观,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唯心史观。而事实上呢?这些唯物史观的标榜者,没有歪曲、掩盖、篡改史实?没有做出牵强错误的分析?没有为了得出既定结论而胡编乱造,把历史弄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没有给所有的历史知识点加上冗长枯燥的说教,用阶级斗争论解释一切?他们似乎从未关注过客观历史,而热衷的是统治者的主观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比2000年前的古希腊人不如,而希罗多德才是配代表"唯物史观"的第一人!我高中在北京171中学,第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说,什么是历史呢?"史,记事者也"。可是这么朴素的五个字,在历朝历代,实现起来有多难!而希罗多德就是在古代罕见的一位体现了"史,记事者也"这个原则和使命的大家!他就是把了解到的史事忠实地记录下来。而他基于这些史事所做的分析并不是为了画蛇添足的道德评价和意识形态宣传,而是为了尽可能还原真实。

希罗多德生活的纪元前五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那是学者眼中的世界范围的"群星闪耀的时代"。不仅我们有包括希罗多德在内的层出不穷的古希腊哲人、历史家、诗人、剧作家、雄辩家,印度也有释迦牟尼和大尼犍子代表的沙门思潮,而遥远的东方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同样遗憾地,无论东西方,群星闪耀过后,迎来的却是思想上一潭死水的黑暗的农业社会。忠实地描述历史在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的后世成为了奢侈。不仅在中国,历史成了对皇家"天命"的背书,遂有梁任公"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谱"之斥;在西方漫长的黑暗中世纪里,基督教僧侣把持的修史,也把人类历史写成充满了奇谈和偏见的教会史,如同我在《法兰克人史》等史学名著中看到的那样。

然而古代这些伟大的灵魂难道不是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如同明灯照耀着人类前行?欧罗巴人从未真正彻底抛弃过古希腊的文明财产,即使在一元化的基督教体系当中,僧侣们仍然有意无意地保留了很多古希腊思辨哲学的成分,古希腊的戏剧、典故甚至神话仍然流传于学者书斋;而东方的阿拉伯穆斯林虽然也是同一一神教体系的信徒,却在最初的如饥似渴学习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之后,没能将这文明的火种保持下来。(参见"穆尔太齐赖派")。如此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当古希腊文化再以新的面目重新兴盛于欧洲,东西方的距离就愈加疏远,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希罗多德的时代,写在羊皮纸上的《历史》的如此篇幅,大概是罕见的。而就这么一部巨著,居然还未在他在世时完成。好在它基本上把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进行了全覆盖,其所未完成的可能只是一些后事余波(aftermath)。希罗多德写史的笔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翔实,一个是朴素。他尽可能把他了解到的知识记载下来给后人,对于真假莫辨的信息,他会给出自己的分析;如果有彼此冲突的传言,他也会分享思路,告诉读者哪一个更可信,或者都不可信。史学不是文学,对文字的艺术性是没有要求的,其最重视的是史料。历史上有欧阳修这样忽视了这一根本目的的文史人士,他为了文字漂亮竟然追求凝练,所制《新唐书》、《新五代史》因此造成很多史料无传,是非常可惜的。搞史的从来不怕"史料芜杂,真伪莫辨",有总比没有好,史料多了可以彼此参考,加上现代考古发掘、炭-14、DNA等技术,就可以还原史实。即使是有争议的事,有材料也总比缺乏材料更有助益。从这点上说,希罗多德可谓典范,他下笔叙事总是不厌其烦,把涉及的人事物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罗列出来;行文中多有"闪回",也就是以先人前事作为目前这件事的铺垫介绍,而这种介绍有时篇幅很长,乃至可以看作是独立的篇章。

希罗多德是一个"老实人",他表现了治史之人一条必须的专业素养,就是冷静客观。虽然他是希腊人,而写的是希腊跟波斯的战争,我并未看到他对希腊人的美化和遮护,并未看到他对波斯人的刻意丑化,即使在描写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时候也未看到他的情绪激动,也很少看到他本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道德评判。他就是那样娓娓道来,平实地把他所听说的发生的事写出来。这大概就是专业跟业余之不同吧。古代社会,无论东土还是基督教世界,我们看到太多的脸谱化、肉麻吹捧和人身攻击,乃至今天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很多大V高知,也做不到中立客观冷静理性地谈古论今。在这里我必须强调其实古代无论欧洲还是中国,还是有学者能尽可能地努力记载史实的;而欧洲的多国并立、中国的"后代为前代修史"也避免了修史的一部分压力和禁忌。但无论怎么说,象希罗多德时代那样的自由的治史环境是不可多得的,是后代东西方都可望而不可及的。欧洲也许到了启蒙运动以后才重新有这样的环境,而中国至今也没有这样的环境。

即使波斯人读了希罗多德的《历史》,至少对他的态度也会心悦诚服。他既赞扬希腊人的英雄,也赞扬波斯人的勇士;对于人类的背信弃义、贪婪诡诈、野蛮残暴,无论是发生在希腊各部、波斯、埃及还是其他民族,他都是一视同仁地叙述的。事实上,从《历史》中,我也看不出来希腊人比其他民族有更高的品德。希罗多德本人也只是说过,希腊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聪明和有能力的,而这确实也是事实。在他笔下,希腊人一样贪婪险诈,也有背信弃义的行为,也有残忍的杀戮和掠夺。而波斯人当中,也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一些还特别感人,比如大流士平叛巴比伦时他的部将的反间计那一段,是象周瑜打黄盖一样的精彩传奇。

诚然,古希腊时代的人们信仰诸神,相信神谕(Oracle,又译神托),这在《历史》一书中有大量体现。几乎没有一个神托是落空的。然而,这没有希罗多德的任何问题,因为他也只是把他搜集来的有关神托的史事如实记录下来而已。他本人也信神,但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偶尔提到一些宗教观点(比如他相信诸神控制着世间的一切)。作为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生活是不可能不让他费笔墨的,但难得地,他也只是如实叙述,而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任何宗教热情。同理,希腊各部的早期历史跟神话是不可分的,这些神话中记录的事件和人物几分是真几分是虚,是我们后人的难题。比如说,考古已经证明了特洛伊战争很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但其来龙去脉、参与者的名字、军队规模,这些就只能参考希腊神话了。总体上,希罗多德是相信希腊神话的,但因希腊神话有不同版本的记述,经常彼此矛盾,他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而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他在提及这些神话的时候,是采取一个"据说"的态度的。对于遥远古代的这些传说,他并没有先入为主地当作是绝对真理,而更倾向于当作"民间传说"来看待。总之他给我这样的感觉:虽然诸神决定着人事物,但作为史家,他忠实记录他所知,宗教跟史学并行不悖。

如前述,《历史》写的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产业的历史,还涉及地理、气候、民俗、文化、神话。他一生游历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很多地方,在游历中搜集史料,了解各地水土风物。比如他在埃及就跟很多人了解过当地的历史传说,参观名胜,凭吊古迹。所以《历史》可以看作是纪元前五世纪及以前的希腊人已知世界的百科全书,覆盖十分全面。去年在埃及尼罗河发现的古代沉船,验证了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详尽记录的埃及人造同类型船的过程之准确,在考古界引起了轰动。他还推测过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讲述了两河流域人民利用牛皮筏在河流中运输货物的方式。后世的古代史学著作的内容往往就没有这么全面,东西方的都侧重帝王将相的事迹或者各自官方信仰的说教(比如中国史书对科学技术顶多一带而过),而不像希罗多德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当作是历史的内容给予重视,这也跟现代西方史学的风格遥相呼应。

在没有现代信息和交通工具以及其他科技手段、较少前人的史书作参考、可能也缺乏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希罗多德写史很大程度上依赖道听途说。他自己并不讳言这一点。而作为一位史学家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记载下消息来源以供后人参考。而他本人有时也会分析信息的可信程度给读者。肯定来说,这些道听途说往往是不可靠的,而在时间轴上越古远、在空间轴上越偏远,信息就越不准确,就越趋于乱神怪力。希罗多德只是这些传说的忠实记录者,他能做到的是四处寻访,搜集材料,自己不会在这些原始材料上添油加醋,也会以审慎态度加以核查。这个跟我们现代人的科学态度是没有不同的。比如色雷斯人说多瑙河以北因为遍地是马蜂所以无人居住,希罗多德就驳斥说这毫无根据,北方无人居住纯因为寒冷。他也不相信传说中只有一只眼的阿里玛斯波伊人的存在。不管怎么说,个人的力量有限,他的著作中有很多不准确甚至远谬于事实的地方,也是在所难免的。后世的研究者就发现希罗多德在距离和人数这些数字上经常不靠谱,对于他没去过的地方的地理描述也经常有错讹的地方。瑕不掩瑜,如果没有希罗多德,我们就失去了穿过迷雾遥望古代希腊的一双眼睛。
==================================================================
纪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人已经有了发达的城邦文明体系,还通过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开拓进取精神在希腊本土以外的小亚细亚、意大利半岛、西西里、撒丁岛乃至今日的利比亚这些地方的海岸地区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殖民地。他们在哲学、科学、军事、工程、戏剧、诗歌、宗教各方面有丰富的建树,是当时已知世界一强大民族。在希罗多德看来,希腊人的文明程度是可以比埃及的,而埃及是他眼中最为文明的国家,乃至文明的发祥地。我大学时读到的《历史》中译本的译者批评希罗多德言必称埃及,把希腊的什么都说成从埃及学来的。在我看,这固然表现了希腊人的某种谦虚自贬的态度,但肯定也不是全无根据的。因为同是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发达文明,埃及跟希腊之间是一定会有彼此的交流借鉴的。而且考虑到古埃及的文明是如此的古老,它是世界文明的老大哥,则希腊人(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再一路到古典时期)恐怕接受埃及的熏陶会更多些。

说到西方历史,开篇必是古希腊。它不仅发祥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是活的文明,它的文明传统是代代相传至今的。西方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希腊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基督教,其中希腊罗马文化是最早、最根本、决定性的。今日西方的政治制度、司法体系、公民社会理念、个人主义精神,追根溯源是来自古希腊的。那些教徒硬扯基督教跟民主制度的关系,我不客气的说,是胡说八道,是没文化的表现。古典时代的希腊城邦已经广泛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当然,当时的这类制度跟现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它的"公民"的范围较窄,不包括女人、奴隶、异乡人,等等。而它实行民主的方式跟今日的代议制也有差别,比较有民粹的倾向。没有实行民主制度的城邦则有所谓"僭主"(tyrant)。跟今日英文的tyrant用法不同,僭主虽然是独裁者,但不一定是暴君,他们治下的国家也不一定就差,只是由于国家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上层市民就必然跟他有矛盾。而各国人民是喜欢民主还是僭主,也是各不相同的。僭主跟民选政治家之外,还有一些世袭贵族,有的还有国王的称号(比如在斯巴达)。这些世袭贵族是更古早时候部落领袖的后代,享有特权。有的城邦如帖撒利是由这些世袭贵族统治的。也有的城邦是混合制的,比如斯巴达有固定的来自两个家族的国王共治,但也有民选的五长官制衡他们的权力。说是国王,倒不如说是世袭将军。

古希腊人如此优秀,然而在马其顿、拜占庭之前并没有结成统一的国家。而马其顿其实是希腊本部之外的蛮邦堂兄弟,后来的拜占庭帝国也是罗马的法统。这是因为地处爱琴海的半岛、海岛、海角上的各个城邦地处分散,航海民族又生性热爱自由,喜欢自行其是,加上希腊人分数爱奥尼亚人、伊奥尼亚人、多利亚人、阿开亚人等多个部族,每个部族又分一些城邦,部族和城邦有各自的法律和上述不同的制度,这让希腊的整合变得无比困难。而斯巴达和雅典的两强争霸也加剧了内部分裂。《历史》详细讲述了希腊人跟波斯帝国之间斗争的历史因缘,而从始至终,希腊人都不是团结的,即使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也是各有各的考量打算,不能统一号令。他们能够打败波斯,基本上还是靠雅典、斯巴达两强的努力。

《历史》一书虽然重点在希波战争,却有宝贵的篇幅介绍战争的背景。当时的古印欧人(雅利安人)的大迁徙早已完成,整个西亚北部、中亚、北印度、东欧南部、巴尔干半岛,都已经是印欧语系的天下。希波战争可以说成是古印欧人的内战。其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人民生活在波斯、两河流域北部、里海地区、中亚,比较著名的定居民族是波斯人和美地亚人(米底人),比较有名的游牧民族是西徐亚人(斯基泰人,另外萨尔马特人是它的分支)和塞种人(萨迦人)。定居在小亚细亚的是印欧语系安纳托利亚语族的人民,除了海岸地带是希腊人外。色雷斯语族的人跟现在的罗马尼亚人有亲属关系,定居在希腊以北的巴尔干半岛山区、黑海沿岸等地。他们的西边邻居是派欧尼亚人,再西边有伊利里亚人,他们还渡海占有意大利的一部分,这两支都是印欧语系民族。作为印欧语系民族佼佼者的希腊人则定居巴尔干半岛南部,黑海海岸,小亚细亚海岸,爱琴海诸岛屿,意大利半岛沿岸,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伊比利亚(西葡)海岸,以及利比亚海岸。

希罗多德的《历史》从小亚细亚说起。统治小亚细亚的是安纳托利亚语族的吕底亚王国,他们跟古代特洛伊人应该是近亲。吕底亚强盛以后还把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人(包括爱奥尼亚人、伊奥尼亚人和多里亚人)征服为附庸。但后来伊朗语族的米地亚帝国崛起,战胜并吞并了吕底亚。而吕底亚又被居鲁士大帝的波斯帝国取代,而本来波斯人是米地亚人的近亲和附庸。希罗多德接着叙述了居鲁士大帝攻陷两河流域、灭巴比伦帝国的历史。居鲁士在讨伐中亚游牧部族的战争中被杀,他儿子冈比西斯继位。他攻灭埃及第26王朝,占领了上下埃及,埃及从此永久丧失独立。希罗多德详细介绍了当时埃及的地理、气候、水文、风俗,以及冈比西斯攻略当地的情况,非常具体,这跟他亲自访问过埃及有关。接着,冈比西斯病死在叙利亚,国内有几个玛歌斯僧(祆教的祭司)冒充他,以其名义统治波斯,逐渐被波斯人发现。波斯人中的七个贵族遂发动政变攻灭了玛歌斯僧,推举其中的大流士为帝。

大流士建立健全了波斯帝国的法统,平定了巴比伦的叛乱,又挥师小亚细亚,降服沿岸希腊人诸殖民地,因此而跟希腊人结仇。他渡海到欧洲,征服了色雷斯、马其顿,兵锋直抵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在马拉松平原为雅典军所败,退回亚细亚。这就是纪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

前485年大流士病逝,其子薛西斯继位。前480年,薛西斯征发了治下所有民族(包括伊朗语族人民、埃及人、腓尼基人、印度人、小亚细亚的希腊人)的骑兵、步兵、马匹、船只、再次率领波斯大军水陆并进入侵欧洲,沿途并吸收色雷斯人、马其顿人、派欧尼亚人、巴尔干半岛希腊盟友的兵员战船。阿尔戈斯人、底比斯人、帖撒利人等希腊人是波斯的内应。这支"国际大军"固然人数众多,但是各支军队各怀鬼胎,真正有实力的还是波斯人自己。薛西斯的海军遭遇了两次风暴,在最初的海战中也没占到多大便宜。同时在陆地上发生了著名的温泉关战役,300名斯巴达人在李昂尼达斯率领下死守关隘,自杀式地战死沙场,虽败犹荣,鼓舞了希腊人的士气。薛西斯进兵阿提卡,洗劫了雅典,占领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北的所有希腊土地。在此危机关头,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岛附近大破波斯舰队,是为著名的萨拉米斯海战。薛西斯仓皇逃回亚细亚,留下了大将马尔多纽斯继续在希腊的战事。

次年马尔多纽斯从帖撒利进兵阿提卡,再次占领和焚毁了雅典。继而双方在普拉提亚展开血战,以斯巴达为主力的希腊联军获胜,阵斩马尔多纽斯,波斯残部逃回亚洲。而在同一天,在小亚细亚的萨摩斯岛对面的米卡利地区,来自迪罗斯岛、以雅典人为主力的希腊进攻部队与守卫小亚细亚的波斯主力大战并彻底击败了对手。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反正,与希腊结盟。随后希腊舰队又北上收复了色雷斯。这两个同一天在欧亚两洲的战役胜利最终结束了希波战争。侵略希腊的波斯帝国遭到了惨败,失去了所有欧洲领地和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人殖民地的控制。希罗多德的书就写到这儿为止。
==========================================================

我读历史书都是要精读的,其中的史料凡是我不太了解的,都会上网查考,做cross-reference,务必避免一知半解。而希罗多德《历史》对于我这种强迫症患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本身包含大量我不了解的地名、族名、人名,包含大量的希腊神话典故,而更糟糕的是,微信读书里的这个中译本当中的译名除了著名的之外都跟标准译名有异(可能因为是从希腊文直接音译的),不必要地增加了困难。书中的人名除了本名还要带上父名,"某某的儿子某某",又更见复杂。然而还有更糟糕的:微信读书里的这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的版本,说实话,质量极差。翻译多有错讹、遗漏。我本人以原微信号(沈洋)给它加了257个笔记,其中大部分是纠正这些错误。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比如有几处漏了"不"字,使得意思完全颠倒。还有几处的大段对话被整个遗漏,不知是无意的还是偷懒。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同是微信读书里的《曾国藩传》,质量低劣得令人发指,连主要史实都颠倒,错字+扫描错误多如牛毛,但那本书本身就是拿别的书拼凑的编著本,而这本《历史》则是希罗多德原书,是严肃学术书籍,犯这些错误太不可思议,是否反应了国内文化出版界的马虎敷衍作风?而且这部书并没有任何注释,对中国人来说,如果不去查资料、参考其他本子,是很难全部读懂的。

我参考了四种英文译本。其中四种是网上的,一种是本地图书馆借的纸书。用得最多的是前两种:
  • 用词比较古雅,是古典的英国英语,不太适合现代人阅读;有丰富的注释,还有考古图片作为参考
  • The Landmark Herodotus - The Histories,Purvis 译,Pantheon Books 2007
    这是纸书,是用现代美国英语译的,读来顺口;针对令人头痛的地名,本书每隔几页就有一张地图,重复性地把所有地名都标注在地图上,也就是说,你在任何一页看到的任何地名,都可以在最近的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这实在是太了解读者的需要了。它的注释一部分采自Godley的本子,自己也加了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希腊语人名、地名的转写法跟Godley版有些不一样,比如u写成o,c写成k,而Godley的转写在英语世界更标准一些。
  • http://classics.mit.edu/Herodotus/history.mb.txt,Rawlinson 译,1858-1860,这个页面没有注释,主要用于对照。
  •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2707/2707-h/2707-h.htm,Macauly 译,2008。这个我用得不多。
希腊人名在英文中的读音规则的规律性不强,我曾经做过总结。起初我还尝试每一个都念一下,后来也放弃了。另外由于我没有系统性地学习过希腊神话,读这部书很吃亏。不过好的一面是,边学边查,也就恶补了不少希腊神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