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读史笔记二、白彦虎 vs 马仲英】
白彦虎跟马仲英的时代差一个甲子,但二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来自西北内地的回族叛军领袖;都转战新疆,成为当地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都是败多胜少,乃至屡战屡败,流窜各地,却悍而不倒;他们在新疆都有内应和盟友(在白彦虎是阿古柏,在马仲英是和加尼牙孜和尧乐娃子);二者由于都是东路进军,所以都攻占过哈密;最后的归宿都是俄国。
虽然如此,细究起来,二人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虽然他们都是作乱的叛军,但白彦虎更偏"匪"一些,而马仲英更偏正规军。当然,这不是质的区别,而只是就程度而言的。白彦虎本无军事背景,而马仲英是著名的甘河回马的马氏家族的一员,从小就受军事教育,起事时候就是在青海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白彦虎手下以回族流民为主,而马仲英则什么人都有,其中不乏行伍出身的人。而马仲英也终被蒋介石授予番号和军职(中央陆军新编36师师长)。
这个区别很重要。白彦虎更多体现流寇作风,而马仲英带有现代军人的气息。我看过他入疆的各次战斗的纪录,完全是当时的正规军的打法。总的来说,马仲英打汉人的省军也比白彦虎在左宗棠、刘锦棠的大清湘军劲旅前的表现强,几乎将要打败了盛世才,后者在出让部分主权的条件下请来苏联人的干涉军,飞机大炮上阵才击败了尕司令。而白彦虎在新疆根本不是左、刘的对手,不堪一击。
然而此处强则彼处弱。这个区别其实也造成了马仲英虽"悍",却不如白彦虎"狡"。白的武力主要是咋呼,欺软怕硬。对付汉维百姓心毒手狠,无论在关里还是新疆都是无度地屠杀抢掠,血债累累;而对清兵,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而逃。这个"狡"的性格被他发挥得很好,从而极大程度上保存了实力,最终带着两千人流亡沙俄中亚,成为"东干人"的祖先。该族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西里尔字母的汉语人士,不知可笑还是可悲。而不止于此,白彦虎在国外也继续"狡"者,通过某种造势话术让老毛子相信其价值,给钱给枪让他去不断骚扰新疆,虽然终无所获,终归成了俄国人眼里的有用之人,也使得东干人的生存得到了保障。
马仲英就背得多了。本来他利用蒋介石跟盛世才的对立关系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但架不住新疆是俄国传统势力范围,而盛世才是个没有底线的军阀,为了权力不惜引狼入室。此时的新疆对老蒋而言只能是鞭长莫及。马仲英不敌苏军也就罢了,在当时完全可以投奔南京的情况下,受军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竟同意"到苏联学习"(这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当时的中国年轻人都比较左,崇尚"俄国人的路"),最后就是最差的结局:"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虽然众说纷纭,但盛世才利用肃反让斯大林杀了马仲英的说法比较可信)。
就残暴而言,两人都杀了无数的汉人,都劫掠。可能马仲英作为现代军人,军纪稍好,而白彦虎无非就是悍匪。(注意逻辑,我说马仲英只是比白彦虎军纪"稍好",没说他不残暴,没奸淫烧杀汉人,特别是还有很多跟着他起哄、就势施暴的人)。说到这儿,其实无论十九世纪还是二十世纪,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文明程度上跟现在是无法相比,围绕着战争和叛乱的残暴行为司空见惯,乃至是常态。比如湘军跟太平军双方不是动辄不分男女老幼地屠城和劫掠吗?把白、马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只是由于涉及教族矛盾,事情就复杂了…… 他们二人的杀戮和抢劫对象不止是汉人,也有维、回穆斯林(要知道即使回族当中也有内部矛盾,包括马仲英的改名都是因为跟马步芳不和),但无论如何,回汉相杀,总是个敏感问题,总是涉及到民族矛盾,而只要这个火点起来,白、马之流就被置于数亿人口的汉族的对立面儿上,他们的败亡就是必然了。
顺便说一句,白、马命中无奈还在于赶上了他们时代最强大的汉族将军。在白彦虎是左宗棠、刘锦棠这样不世出的战神,在马仲英是西北军名将吉鸿昌(组织过最早期的察哈尔抗战并取得战果,后来还加入了中共),而当时寄居新疆的东北义勇军的战斗力也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如此,细究起来,二人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虽然他们都是作乱的叛军,但白彦虎更偏"匪"一些,而马仲英更偏正规军。当然,这不是质的区别,而只是就程度而言的。白彦虎本无军事背景,而马仲英是著名的甘河回马的马氏家族的一员,从小就受军事教育,起事时候就是在青海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白彦虎手下以回族流民为主,而马仲英则什么人都有,其中不乏行伍出身的人。而马仲英也终被蒋介石授予番号和军职(中央陆军新编36师师长)。
这个区别很重要。白彦虎更多体现流寇作风,而马仲英带有现代军人的气息。我看过他入疆的各次战斗的纪录,完全是当时的正规军的打法。总的来说,马仲英打汉人的省军也比白彦虎在左宗棠、刘锦棠的大清湘军劲旅前的表现强,几乎将要打败了盛世才,后者在出让部分主权的条件下请来苏联人的干涉军,飞机大炮上阵才击败了尕司令。而白彦虎在新疆根本不是左、刘的对手,不堪一击。
然而此处强则彼处弱。这个区别其实也造成了马仲英虽"悍",却不如白彦虎"狡"。白的武力主要是咋呼,欺软怕硬。对付汉维百姓心毒手狠,无论在关里还是新疆都是无度地屠杀抢掠,血债累累;而对清兵,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而逃。这个"狡"的性格被他发挥得很好,从而极大程度上保存了实力,最终带着两千人流亡沙俄中亚,成为"东干人"的祖先。该族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西里尔字母的汉语人士,不知可笑还是可悲。而不止于此,白彦虎在国外也继续"狡"者,通过某种造势话术让老毛子相信其价值,给钱给枪让他去不断骚扰新疆,虽然终无所获,终归成了俄国人眼里的有用之人,也使得东干人的生存得到了保障。
马仲英就背得多了。本来他利用蒋介石跟盛世才的对立关系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但架不住新疆是俄国传统势力范围,而盛世才是个没有底线的军阀,为了权力不惜引狼入室。此时的新疆对老蒋而言只能是鞭长莫及。马仲英不敌苏军也就罢了,在当时完全可以投奔南京的情况下,受军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竟同意"到苏联学习"(这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当时的中国年轻人都比较左,崇尚"俄国人的路"),最后就是最差的结局:"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虽然众说纷纭,但盛世才利用肃反让斯大林杀了马仲英的说法比较可信)。
就残暴而言,两人都杀了无数的汉人,都劫掠。可能马仲英作为现代军人,军纪稍好,而白彦虎无非就是悍匪。(注意逻辑,我说马仲英只是比白彦虎军纪"稍好",没说他不残暴,没奸淫烧杀汉人,特别是还有很多跟着他起哄、就势施暴的人)。说到这儿,其实无论十九世纪还是二十世纪,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文明程度上跟现在是无法相比,围绕着战争和叛乱的残暴行为司空见惯,乃至是常态。比如湘军跟太平军双方不是动辄不分男女老幼地屠城和劫掠吗?把白、马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只是由于涉及教族矛盾,事情就复杂了…… 他们二人的杀戮和抢劫对象不止是汉人,也有维、回穆斯林(要知道即使回族当中也有内部矛盾,包括马仲英的改名都是因为跟马步芳不和),但无论如何,回汉相杀,总是个敏感问题,总是涉及到民族矛盾,而只要这个火点起来,白、马之流就被置于数亿人口的汉族的对立面儿上,他们的败亡就是必然了。
顺便说一句,白、马命中无奈还在于赶上了他们时代最强大的汉族将军。在白彦虎是左宗棠、刘锦棠这样不世出的战神,在马仲英是西北军名将吉鸿昌(组织过最早期的察哈尔抗战并取得战果,后来还加入了中共),而当时寄居新疆的东北义勇军的战斗力也是可圈可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