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戊戌年,跟清末比得了吗?

(原作于2018年9月17日)弹指一挥间,1898 - 1958 - 2018,又是一个戊戌年。从七八十年代往后捋,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那是有目共睹的,再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服。另一方面,这个日新那个月异,国体可是没变分毫,很多地方还不如清末。所以,物质可夸耀,骨子里本质上的,还是那个中国。怎么说呢?

清末是承认和尊重私有财产的,农民手里地契一亮,皇帝也得认。这不是清朝这样儿,是由打秦始皇就这样儿;不是秦始皇的发明,是由打开天辟地、汉人刚穿上衣裳时候就这样儿;一直到闹"土改"之前,几千上万年,都是这样儿。我读《曾国藩传》,提到他在黄泛区调解耕地纠纷,那就是看农民的地契啊,你有地契,地就是你的。

当然,有爱抬杠的会说古代就没有夺人田产的事儿吗?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这事儿应该多了,但是,承认和尊重私有制一直都是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的观念,除了天平天国、李闯张献那号儿盗贼不认,从皇上到小老百姓,都是有这个。你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是一种口号,实际上古代中国农村是自治的,朝廷只管到县。所以,私有制贯彻始终,区别只是保障程度罢了。人多地少、王朝后期,可能就保障差点儿。这跟现在压根儿不承认是有本质区别的。要是您还不懂,这么说:我知道这车是您的,可我老蹭您车,有时候还借走开半年;或者我上来就说您这车是我的,是我借给你开的,我随时有权收走。请问,一样吗?

无恒产者无恒心,这不需要证明了吧?同样面积的耕地,怎么非得联产承包,大锅饭怎么不成?怎么一承包就产量翻好几番?小屁孩儿都知道。

清末另一个是从上到下、从精英到报章的言论-自由。庙堂之上,有的是人敢说话,而且以说话为己任,敢批评朝廷,叫讽谏;缙绅士大夫,有的是人敢说话,而且以说话为己任,叫清议;民间呢?一样。慈禧太后时代,咱不说租界,就连北京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而且是真正新闻-自由的!有什么说什么!清末言论之开放,现在能比吗?

清末的满洲统治集团是明白人。世人都说慈禧太后阻挠戊戌变法,没错儿,可是话说回来,洋务运动谁搞的?送儿童赴美留学谁批的?戊戌以后,立宪制是谁点头的?慈禧太后并非食古不化,她一直也在推动,只不过作为一个老人,办事趋于稳健,对康梁事关国体的激进改革有所惊惧。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洲特权统治集团至少是为中国走向宪政铺路了,是有这个蓝图跟目标的,也是切切实实在"预备立宪",哪怕是步子太慢,或者有点儿犹豫。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结果如何?放了。就是放了!无论是摄政王,还是审汪的肃王,展现了何等胸怀!肃王乃至表达了对汪精卫学养人品的敬重。现在可能吗?别说这个了,呵呵,说都不能说;别说说都不能说了,蹭个边儿都不成,某食品,某卡通,都不成。

清末朝廷敢打仗。国家实力,主权利益,不打成吗?赢不赢另说,为了属国越南跟法国那仗赢了;为了属国朝鲜跟日本那仗输了。庚子年可以说义和团裹挟大清,也可以说老太太借势攘夷。那时候的清朝跟列强,军事实力悬殊,都豁出去跟他们丫拼了,反观某怂国连跟印度、菲律宾都不敢开一枪,能比吗?对不起,我说的清末跟现在,清末,清末,末、末、末,现在、现在、现在,明白?别跟我说打越南,打印度,抗美援朝,我说的是现在跟清末。

比得了吗?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