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明朝有什么不能“黑”的?
本人对明史研究不多,抱着学习的想法打开了一篇帖子。
这篇:
不料看到第一段就心里一悚,三顶乌漆漆的黑帽子扑面而来:"黑明朝,黑林则徐,黑抗美援朝"。
什么是黑呢?
人间事物,通常都是有白有黑,有人说它的白,有人说它的黑,这很正常。如果,一样东西,本身就有黑,我们如实说它的黑,这算"黑"吗?
如果经过讲证据,摆道理,证实,所说的黑与事实不符,那再下"黑"的结论也不迟吧?开篇就急着扣帽子,还一扣三顶,这又何必?难道道理未见,帽子先行,可以壮胆么?
紧接着,这位仁兄就"悲愤的吐血"了。人如其名,不管占不占理,吐血为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人说,荆轲在秦庭之上图穷匕见时,因为过于"悲愤"紧张,所以没有刺中秦王;在我印象中,布衣之怒,是流血五步,而非吐血五步。
依稀记得上一次,该仁兄与我讨论问题时,一开篇便"吐血三升",让我为他的身体担心了好久。看来现在他已经痊愈了,又有血可吐了。
这位仁兄肯定是高手中的高手。功夫平庸的人,只能吐痰,不能吐血。据梁羽生记载,当年乔北冥的传人厉胜男于天山之巅击败天下第一高手唐晓澜时,曾吐血三口;相比之下,这位仁兄能吐血三升,功力当然远在练成天魔解体大法和修罗阴煞功第九重这两项神功的厉胜男之上。
想到这,我不由得遍体彻寒,浑身战栗。
但转念再一想,不就是讨论个问题么?动不动吐血,至于吗?就算血量格外足,也不必吐那么勤吧,多献几次血不好吗?
明朝不是我最不喜欢的朝代,至少,相比元朝、清朝,我更喜欢明朝。如果生得早一点,我也要象韦爵爷那样,站到"反清复明"的陈总舵主那一边。
明朝也不是我最喜欢的朝代,相比明朝,我更喜欢周朝,汉朝,唐朝和两宋。
我喜欢的朝代别人可不可以"黑"?我认为没问题。各有所好,各有所见,我见到白,不能不许别人见到黑,我以为很白,可能在别人眼里,这其实还不够白。
我喜欢的朝代被人"黑"了,我会不会很"悲愤"?会不会吐血?不会,历史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看,才能更客观,我无权自定标准,无权以自己的标准去统一口径,更不会因为被"黑"而过份激动,吐血伤身。
什么是"黑",什么是"白"?有标准吗?我没听说过,我只知道事实、史实,我不知道"黑","白",我只知道合乎史实,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观点应该被尊重。
我以前未见过的,历史课本里未教过的,就是"黑"么?新的历史发现,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就是"黑"么,与我不同的意见就是"黑"么?我不那么认为,我乐于见到,我未曾见过的,有理有据的,历史真实的另一面。
我以为有人知道研究学问了,不料还在做着抛售帽子的老本行,见到不合的意见,自己不喜欢的观点,便习惯性地扣出帽子,想堵住别人的嘴。
坦率地说,不喜欢和说话满是窟窿,没有自省意识,偏偏又自以为是,自以为处处占理的人多说话。不喜欢是不喜欢。。。但有时还不得不说。
三顶大黑帽子,今天只说一顶吧。
说过了,于我而言,明朝不是最好的朝代,也不是最糟的朝代。
明朝能不能"黑"?如果明朝是圣洁的,有洁癖的,压根没有黑的,那就不要去"黑"它;如果许多比它更文明,更进步,更开放敞亮,更自由人性的朝代、时代都能"黑",那么明朝,有什么不能"黑"的?
1。价值观
帖子中说,明朝"坚守自己类型坚信着的价值观",这是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明朝是个封建王朝(按通常说法),是个专制帝王朝代,如果说它有自己的价值观,那么,秦朝,隋朝,元朝,清朝,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吧?这些朝代,各自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有什么错?为什么会被"黑",为什么会被颠覆,为什么要改朝换代?因为坚守某种价值观,就要爱到只允许说白,就要把说黑的斥为编造历史了么?
人家是写了首诗。什么是诗?诗要讲究平仄,讲究对仗,讲究意境,意思不会那么直白,也不可能言之尽详,是需要读者去揣摩的,对不对?您自信读懂人家的诗了?你的解读就是人家的本意?由着你个人的解释,把人家的诗说得几无是处,人家的诗就真的没道理了么?
2。关于诗中"河套送给蒙古人"。
1)靖难之役时,明成祖"承诺将河套地区许给兀良哈卫"。什么是君子一言,什么是君王一诺?存在不存在"河套送给蒙古人"的交易?交易没兑现交易就没存在过了?交易事件就是子虚乌有,就是造谣了?
2)土木堡之变后,河套被蒙古控制是不是事实?明朝长期不收复,可能是无力收复,可能是无意收复,可能是对成祖帝王一诺的默认,你分辨出是哪种了么?无论哪一种,既不积极收复,也不经常"抗议",不就相当于"拱手相送"了吗?
3)即使按你所说"俺答封贡","标志着中国中央政权对蒙古鞑靼部的宗主权",但这和明王朝收复河套,恢复对河套治权是两码事,宗主权和直接统治根本就是两码事,朝鲜、安南(交趾)都曾以中国为宗主国,都曾对明朝纳贡(安南一段时期还由中国直接统治),如果宗主权等于主权,我们是不是可以宣称对朝鲜、越南拥有主权?
诗中提到"河套送给蒙古人"这桩交易,怎么就成造谣了?没拱手相"送",没拱手相"让",在你自己手里吗?
3。诗与因果关系。
什么是诗?谁说诗的上下半句只能是因果关系?上下半句互作类比、对照、联想你没见过吗?
"和亲"与"也先立祠"在诗中不可作类比吗?"纳贡保土"与"不纳贡但失土(河西走廊西端)"不可作对照吗?
是你不懂,还是别人写得有问题?
4。关于"咸镜两道归高丽"。
对朝鲜夺取咸镜等地,明成祖说:"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 对朝鲜的越界进攻,后来的明宣宗认为是‘远夷争竞’,坐视朝鲜对大明的蚕食;朝鲜大臣韩亨允曾对朝鲜中宗说:"咸镜道本非我地。。。"。
不评论成祖、宣宗的观念,只问,诗中,"你明不割地,(但却让)咸镜两道归高丽",这话有没有根据?是否无稽之谈?
你明白的逻辑,才是逻辑?你不明白的逻辑,便"这是一个什么逻辑"?
5。明朝有没有闭关锁国?
诗中"片板不下海(尺板不得出海)",真是如你所说,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流行了数十年的观点"吗?
关于明朝的"锁国政策"、海禁,有以下记载: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永乐年间有郑和下西洋,不等于海禁政策改变了,成祖出于某些需要派人出海,不等于人民可以出海。事实上,据记载,成祖时,海禁政策较洪武年间更为严苛。
永乐二年(1404年)诏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五年(1407年)甚至在安南也实行海禁:"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
明代是有"隆庆开关",但"隆庆开关"说明了什么?说明之前"关"是闭着的。而且,这项政策,只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这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同时仍禁止对日贸易。整个明代,除了朝廷指定的专门接待朝贡贸易的口岸和后期开放的唯一出洋口岸——月港,全国其他港口基本上一直保持关闭状态,对外贸易的通道十分有限。
明朝有没有闭关锁国?看到开了条缝,就大赞开放,无视缝之外全是封锁,这是知识太丰富,不是眼神太好?
6。政权与鲜血
帖子说,"我从来没有听说哪个朝代慈悲为怀,所有的政权都是站在鲜血上的"。恕我理解能力差,这话我不懂什么意思,是说任何一个政权都有权让人民流血吗?一个朝代暴虐与否,杀多少人,株连多少口,灭九族还是十族,都无所谓吗?
一个只在意统治术的人,我无法强求他多点人文情怀。
7。明朝的税赋。
明朝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国家。明面的税负是不高,但除了税收,明朝百姓每年还有若干天的无偿劳役、当差,有专业的工匠、灶户、兵户等无偿为朝廷提供服务、生产、兵役;
表面的税负不重,但额外巧立名目收走的往往是正式规定税额的数倍到十倍。名目包括什么斛面、折变、科敷、抑配、赃罚,火耗,鼠耗,雀耗等等;张居正曾实行一条鞭法,试图把一切苛捐杂税合法化后摊到地亩中,解决上述弊端,但下面实行时仍然是"条外有条,鞭外有鞭",即,旧的苛捐杂税合法化后,新的苛捐杂税立即产生。这些地方上的不合章程的苛捐杂税,巧取豪夺,敲诈勒索,并不计入政府的正式财政收入。万历年间的蕺山先生刘宗周在一份奏章中说,(有些地方)正额赋税外的加派达到百倍以上,部分农民每亩税负达三五两银子,人们为此家破人亡。三五两银子,在当时能够买到三五百斤不止的上好白米。可是,当时的亩产量,估计是连皮带谷也生产不了这么多的。赋税比土地上所有的出产还高,这税负算不算重?
8。明朝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和言论自由的钳制严重不严重?
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但继承了蒙古人统治的精髓--户口世袭制,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没有选择的自由。
有明一朝,匠籍匠户制一直存在,工匠需要定时为官府服役,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后来改为纳银免役,总体而言人身控制逐渐放松。而在宋朝,工匠则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明朝对外禁止海上贸易,闭关锁国;对内是全面社会控制,由官僚包办一切事情,打击商人大户,避免商人财富增长可能对政权带来的挑战。当时的命令规定,商人外出经商,必须经官府严格审核,发给通行证。
这样的社会,人身很自由吗?
再看看言论自由。
浙江府学徐一夔所上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本来是极力颂扬朱元璋,朱却读出"光天之下,天生僧人,为世作贼",认为徐影射其为僧为贼的经历,将徐斩首。
明朝有一部《大明律》。当然,大明律有正面意义。看看大明律一些负面的东西。在《大明律》中,有一些关于文字言论的法律条文,如:
"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
"上言大臣德政者,斩";
"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言惑众者,斩";
"收藏禁书与私习天文,杖一百",等等。
这些条文中的词汇,如奸邪,谗言,德政,妖书妖言,传言惑众等等,含义非常模糊,缺乏客观标准,必须人为确定。因此,是否有罪,如何定罪、治罪,就随君主、官员心意而定,实际上可以任意地法外定罪用刑,说你有罪就有罪,"胡说八道","胡思乱想","妖言惑众","传言惑众"都可以成为罪名。朱元璋因此不仅成为人们政治上的集权皇帝,还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领域内的专制皇帝。由此开创了明清帝国近600年专制君主屡兴文字狱的先例,以严刑酷罚来钳制人们的思想与言论,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明代以前,士人可以选择为帝王效力,也可以选择不出仕,做一个普通老百姓或归隐山林。
士人们做隐士的自由在明朝开始被剥夺。朱元璋认为拒绝为他服务的士人必定是看不起他,发布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在这道前无古人的律令下,苏州才子姚润、王谟因征诏不至,被朱元璋斩首、抄家。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以示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枭令,籍没其家"。中国士人从此失去了最后一块保持人身和精神独立,保持思想自由的空间。
明朝实行"愚民政策",其表现包括逐孟子,删《孟子》,行八股。
朱元璋曾下诏,命将孟子逐出孔庙的殿外,不得配享。并说,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
刑部尚书钱唐上殿为孟子鸣冤,被"金吾"卫士连射数箭,射倒在朝堂上(未死)。
后来朱元璋恢复了孟子的配享,但改动了孟子的书。他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掉85条朱元璋刺眼的内容,保留了170余条,编成《孟子节文》一书,这本没有了民本思想,删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精华的《孟子》阉割版,被明朝作为圣贤中正之学。朱元璋下诏,命令,不准以被删八十五条命题,科举取士,只能以《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
都知道清朝"八股取士",但"八股取士"源自明朝。
八股取士有以下特点:
(1)只能在指定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2)只准用程朱理学的立场、观点释经,不许有越界的个人见解,个人发挥;
(3)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即只用八股文,故曰"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被认为有以下危害:
(1)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
(2)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明朝言论有没有自由的一面呢?
也有。明朝的文学艺术还是比较繁荣的,这说明,民间有一定程度的思想言论自由;无论如何,明朝的言论自由和唐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更无论春秋。
明朝朝庭议事有一定的言论自由。明代的言官,我认为,是一个好的存在,比不许妄议的朝代肯定强得多。但是,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等言官(监官和谏官)的言论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特权,他们言论再无忌,再"放肆",也被《大明律》和大明各项"基本原则"框架牢牢套住,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也不是社会意义上的普遍的言论自由权利。当然,必须承认,如果和清朝相比,那么,明朝的言论还是相当自由的。
9。明朝专制程度极端不极端,真的"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了吗?
明朝洪武十三年前后,明太祖实行了扩大君权,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改革。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中央,废丞相制(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职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集中。
(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3)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经过改革,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有明一朝,臣子再专权,再跋扈,都是借着皇帝的风光。无论严嵩也好,魏忠贤九千岁也好,皇帝动动小手指,就立马完蛋,毫无反抗之力,就是因为明朝的帝王专制空前强大牢固。皇帝成天不上朝,就是皇权受到极大限制吗?皇帝成天做木匠,成天练丹,皇位依然比泰山还稳,根本不用担心会有人动摇其九五至尊之位。
10。关于明朝的厂卫。
简单看看明朝的特务机构--厂卫(东厂、西厂、锦衣卫)。
从网上直接抄了一小段:
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有人说特务国家的特务不针对老百姓,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事实,不确定明朝厂卫是否只盯着当官的不访察民情。
还有几个问题,我也一时不敢断言,是不是只有当官的才会不满宦官或官府?是不是造反的都是当官的出身?是不是始终安份守已的普通老百姓,皇帝的刀就落不到他头上?
看几个案例,
胡惟庸-李善长案,株连被杀者三万余人,这三万人是不是当官的呢?
朱棣诛方孝孺十族,里面有没有下人和普通百姓?
御史大夫景清被磔刑并诛九族,景清家乡的居民被全部杀光,村落成为废墟,凡是跟景清有任何辗转关系的人都受到株连,称为"瓜蔓抄"。挂在瓜蔓上被抄的,有没有无辜普通百姓呢?
当然,明朝不只有黑,它也有白。如果它一点不值得怀念,就不会有许多人宁死也要反清复明了。
一个政权是不是一个好政权,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在我心中,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是为民的,是尊重人的,把人当人的,还是为统治、驾驭人民,把人民当猪狗的。
好与坏都是相对而言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于臣如此,于民亦如此。
南宋灭亡时,士人争相战死、殉死,到了明亡时,许多人则争着投降。把人当人的王朝才能凝聚人心,才可以让人效死;把人当猪狗的王朝,人们将毫无惋惜地把它抛弃。
让人说话,摆事实,讲道理,辨真伪。没有人牛到自己说的全对,别人说的全错,没有人有资格作"黑"、"白"的判官,自命正统、正义、权威。
学了点历史,就要垄断话语权,就要打压不同意见,就动不动给别人扣帽子,我认为这样不好。您就算水平再高,眼界再广,观察再锐,悟性再强,恐怕也要不时放低身段,与别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作更广泛、深刻的思考。给别人扣帽子,指摘别人没逻辑,没道理,荒谬造谣的时候,请您留意一下,您浅薄佻脱的毛病是不是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