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读后感(简谈)
磨磨蹭蹭把这本书读完了。让我对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感兴趣的是感觉他的思想跟佛法有些交集。佛法跟存在主义也有交集,所以在跟西方佛友的讨论中经常看到他们提及存在主义。把人类文明中这些伟大的思想成果做一比较研究应当是有意义和有趣的事。
我读此书的体会:伊壁鸠鲁的哲学在至少两个方面跟佛教是契合的。一个是强调享受快乐是人生意义所在,一个是清晰坚定的无神论。这是就view而言的。就方法而言,跟佛教一样,伊壁鸠鲁的哲学充满了发达的逻辑思辨。
由于强调快乐,而不是那么在乎善恶,或者认为快乐就是善,否则就是恶,伊壁鸠鲁的哲学在历史上被误会为享乐主义,而在英文中,他的名字(epicurean)就成了享乐主义的形容词。但如果通读了这本书,你就会了解到,跟佛教一样,伊壁鸠鲁并非宣扬耽溺物欲、逃避责任,而是强调保持身心安乐的重要性,也就是佛家说的"离苦得乐",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正确无误的思考会把一切选择和规避都引向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为了宣示这一思想,他分析了快乐和痛苦,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研究了身体跟心灵的关系,探讨了他们在快乐/痛苦上的彼此影响。这些研究也正是佛教关注的重点。
伊壁鸠鲁学派并不是认为纵欲享乐就是快乐(这是西方世界对他们最大的一个误解)。实际上这样的快乐要么暗藏着痛苦,要么是肤浅无聊的,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伊壁鸠鲁把理性思考当作是离苦得乐的利器,这对于一位哲人来说,倒也再自然不过。而既然我们付诸理性,就应当远离迷信 -- 他认为 -- 想象有那么多大神操控着人类的命运、创造了世界、制造了那么多灾难,不仅不符合事实,也是自寻烦恼。
伊壁鸠鲁认为的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元素跟佛教是完全一致的:地、水、火、风(即空气,注意在他的学说中,风跟空气有微妙的差别)。他跟他后世的罗马弟子卢克来修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物质世界种种现象的成因,从微观的原子讲到天文、地理、气象、矿物、动植物、医学等等,涵盖已知世界的方方面面。我们从科学发达的今天回过头去看他对物质现象的研究,固然会看到不少的错误,甚至以错误的认知为主,但让我体会深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对逻辑思辨、观察实证的热爱和运用。也许同时代的中国春秋战国哲学家也有过类似的实证思辨精神,比如名家、墨家,但这种传统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就淹没无传了,使中国人至今普遍缺乏逻辑思考意愿和逻辑能力;而在西方,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专制时代,这一传统也顽强的传承了下来,早已成为其文化不可分割的主干之一。这种不厌其烦地依据对物质和心理现象的观测进行的类比、推导、分析,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
伊壁鸠鲁哲学认为万物以及心灵都是由"种子"/原子/"始基"组合而成的,而且一物当中包含不同的千差万别的种子。这跟佛法说的万物和合而生(compounded)、人也是五蕴(five skandhas)合成也是相通的,读来非常亲切。
这本书从头到尾在捍卫着无神论的观点。伊壁鸠鲁并非不相信有神明的存在,但他认为,世界是自然形成的,并依照自然的法则去运转,众神在天上幸福的生活着,既非创世者,也不干涉人类的生活。我才疏学浅,不知道18世纪影响欧洲和北美的自然神论是不是源出伊壁鸠鲁,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是一致的。自然神论深深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先驱们。跟很多中国人误会的相反,他们大多不是基督徒,而是自然神论者,而从《独立宣言》中也能看出自然神论思想的影子。
伊壁鸠鲁对死亡的态度是相当超然和达观的。作为无神论者他认为人死如灯灭,人的身体跟"灵魂"会分离,而构成身体和灵魂的"种子"、"始基"也会四散,不排除跟其他种子、始基组合成新的事物。而他认为,由于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再存在,所以"死亡跟我们无关"。这是他独树一帜的观点。我们所念叨的死亡的痛苦,只是活着的我们的想象,而一旦死了,这些痛苦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一个主体去承受痛苦了)。所以他的意思是:活着就好好活着,没有必要怕死。
有意思的是,伊壁鸠鲁派虽然不排斥性欲,但是反对爱情,认为爱情得不偿失,带给人类太多痛苦,使人们丧失理智(他的思想中,理智对于摆脱痛苦是必须的)。他们认为爱欲的终极目标是跟爱人融为一体,而这个目标是永远无法达成的,即使性爱也只能暂时缓释,治标不治本。深陷爱情的男子,被女人牵着鼻子走,财产和名誉都蒙受损失,责任和义务被无情忽略。他们还认为男人爱慕女人的时候,会无视对方缺点,而女人也会遮掩这些缺点。对于性爱,卢克来修说:"回避爱情的人并不会缺乏性的快乐,不如说他既能获得快乐,又不必受到惩罚(爱情的痛苦体验);因为性爱当然给健康人带来了比害相思病的人更为纯粹的快乐。"他也不否认性对于生育的重大意义。单从这种认知来说,给他们扣上享乐主义的帽子,恐怕也不能说是过分,虽然不能否认其中的某些道理。